自己組裝電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各式各樣的硬體零組件,像是有些人比較注重高效能表現,自然可以買個大機殼,再來塞滿各種高階的硬體。不過,也有不少人並不是非常介意效能表現,反倒是更希望自己的電腦外型可以小巧一點。所以這次小編則是特別向知宏、火鳥、CoolerMaster、迎廣、聯力、銀欣以及曜越等七家機殼廠商借來了七款小型機殼來做個裝機介紹,希望可以讓喜歡小機殼的玩家對於這類產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這次小機殼的報導順序則是依照廠商的第一個英文字母來排序,若是網友對於哪家的機殼產品比較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直接跳轉觀看喔!
按這裡檢視圖片
以下是這次試裝時所使用的各項電腦硬體零組件清單,先給網友們做個參考囉!
處理器:Intel Core i5-3570K
主機坂:技嘉H77N-WiFi主機板
硬碟機:Seagate Baracuda 3TB+美光M500 128GB固態硬碟
記憶體:金士頓DDR3-1333 4GBx2
散熱器:曜越SlimX3
電源供應器:技嘉GE-X450A-C1
首先第一款看到的則是知宏科技所推出的DS系列,在這個系列之中,一共又推出九種不同的外型配色,並且皆可選擇透明側板或一般側板的搭配。而這次借來的DS系列機殼則是橘黑外殼加上透明側板的搭配款。
按這裡檢視圖片打開外箱上蓋便可以看到這款機殼相當亮眼的橘色面板。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的隨附配件中則有另外提供了一個上側面板和安裝工具盒。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工具盒裡面主要是提供了19Pin USB3.0轉9Pin USB2.0的轉接線材、蜂鳴器、束線帶以及零件固定螺絲。而且各個螺絲也有依照不同零件需求分別包裝,讓使用者比較好使用一點。
按這裡檢視圖片
再來看到機殼的部分,這款機殼的外殼是採SECC鍍鋅鋼板搭配塑料材質的設計,其中側板與機架部分,則是採用了鍍鋅鋼板作為主要材質。至於機身前側與上側的橘色面板部分,雖然是採用了塑料材質,但由於表面皆加入了皮革漆的處理,實際觸感相當不錯。而機殼搭配的透明側板,透視部分其實只有上半部而已。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前面板並沒有太多按鍵的設計,只有設置了5.25吋和3.5吋擴充裝置的開孔。而面板的兩側則是採用柵欄式的開孔來做為進風口。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前置I/O埠則是設計在機身正上方的左右兩側。
按這裡檢視圖片
左側的位置上設置了電源開關、重啟按鍵以及耳機和麥克風的3.5mm音源孔。
按這裡檢視圖片
右側的部分則是分別設置了兩組USB3.0和兩組USB2.0傳輸埠。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正上方除了兩側的I/O之外,中間的面板採用可更換式的設計,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電腦配備的散熱需求,更換成隨附配件提供的蜂巢式面板。更換的方式不難,只要先打開面板上的卡榫再拉開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開啟上蓋後就可以看到兩個12公分風扇的擴充空間,或者也可以用來放置一體式水冷的散熱排和風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若是在機殼上方有加裝散熱風扇的話,就可以換上這片蜂巢式孔洞的面板。
按這裡檢視圖片
用來加強散熱的面板背後也有加入了防塵濾網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機身背後的設計可以看到這款機殼是採用下置式電源的設計,並有提供4組PCI的擴充槽空間。散熱部分則有內建了一個12公分的風扇來倒出廢熱。
按這裡檢視圖片
4組PCI擴充槽擋板則是採用蜂巢式的孔洞設計,若是沒有裝載擴充卡的時候也可以加強散熱效果。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殼上也保留了兩個水冷管線孔的設計,讓有安裝水冷的使用者可以比較方便架設管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的底部採用了柵欄式的開孔設計,並在四個角落的位置上加上了防滑墊止滑。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開啟側板來看看機殼的內部空間。這款機殼大致上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主要是主機板、核心組件以及光碟機的安裝空間。而下半部的位置則是電源供應器和硬碟的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內部空間的前側內建了一個20公分規格的大風扇,可將風流同時吹向上下部的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打開另外一邊的側板便可以看到右下角還有設置了一組可以用來安裝兩個2.5吋硬碟的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在硬碟安裝的部分則有提供了外拆架裝置,而這個快拆架針對3.5吋的硬碟則是直接用卡榫固定,不需要再鎖上其它螺絲。若是需要安裝2.5吋硬碟的話,就必須要從底下鎖上螺絲來固定硬碟。
按這裡檢視圖片
至於後方的2.5吋硬碟專屬安裝架的固定方式,則需要先將2.5吋硬碟兩側的螺絲孔裝上避震墊和螺絲。
按這裡檢視圖片
而光碟機和3.5吋裝置的安裝位置,則是一般螺絲的固定方式,就沒有再加入快拆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再將鎖上螺絲的2.5吋硬碟直接放入安裝架上的滑軌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電源供應器的安裝位置上設置了避震軟墊,並且下方也有蜂巢式的開孔來做為進風口。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電源供應器的進風處有特別加入了一片可拆式的防塵濾網,方便使用者快速清潔集塵。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安裝電源供應器的方式跟一般機殼差不多,直接放入安裝空間再鎖上四顆固定螺絲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DS系列機殼的主機板安裝空間最大可支援至Micro-ATX尺寸規格的主機板,以小型機殼來說,空間算是蠻大地。而且這款DS系列機殼的主機板放置方式也跟一般機殼有些不一樣,是採用平放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上主機板之前,可以用配件內提供的六角螺帽來固定主機板銅柱。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再鎖上螺絲固定主機板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裝好各個零組件並簡單整線後的內部狀況。
按這裡檢視圖片
因為這款機殼的內部空間算是相當充裕,深度也很夠,所以要加裝獨立顯示卡也很方便。而加裝顯示卡之前,則需要先將固定板的螺絲鬆才能取下檔板。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裝上顯示卡的時候,第一次拿了NV GeForce GTX780試了一下,因為會卡到3.5吋裝置的架子,所以再拿了NV GTX760 Ti公版卡來裝機,空間看起來就比較適合一些。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上透明側板後便可以直接看到顯示卡運作的情況。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Aerocool推出的DS系列機殼由於內部空間較大,再加上簡易的安裝設計,實際架設零組件的時候蠻容易上手,算是個蠻好裝的機殼,而且外型顏色也很亮眼,對於喜歡亮色系機殼的使用者應該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因為這款機殼為了要能夠同時支援Micro-ATX和Mini-ITX尺寸的主機板,所以機殼外型比起其它的ITX小機殼還是要稍微大了一點。
這次向火鳥科技借來的機殼產品,則是一款名為PHENOM飛龍的mini-ITX小機殼。這款機殼一共有推出黑、白兩色,而這次是裝的機殼則是其中的白色款。
按這裡檢視圖片在包裝外盒的側邊則有標示了這款機殼的重點規格。而從這規格表上便可以大概了解到這款機殼的外型尺寸大約為374x330x250mm,可支援mini-ITX尺寸規格的主機板以及最多6個3.5吋硬碟或是11個2.5吋硬碟(需搭配擴充套件)的安裝,並且也有設置了兩組PCI擴充卡的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飛龍機殼的材質用量方面也是採用了鋼板以及塑膠材質的搭配。其中的機架以及兩側側板則是採用了鋼板材質,而機身上側與前方面板的部分則是採用塑料材質,並且在面板表面上還有加入了一個類似皮革漆塗裝的SofTouch技術,也讓實際觸感有別於一邊光滑表面的設計。不過這個塗裝觸感雖然不錯,但白色款似乎比較容易弄髒。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的前置I/O埠的位置則是設計在機身的右側,跟一般機殼有些不一樣。
按這裡檢視圖片
前置I/O主要是設置了電源開關鍵、重新開機建、耳機與麥克風的3.5mm音源孔以及兩組USB3.0傳輸埠。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的左側側板則只有純色的塗裝,並沒有其他特別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殼上方則是加入了一個快拆防塵板的設計,讓使用者比較方便清理集塵。
按這裡檢視圖片
拿起快拆板後便可以看到機身上側所設計的兩組12公分散熱風扇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的後方可以看到這款機殼是採用下置式電源設計,而且主機板的擺放也跟前面那款Aerocool的DS系列一樣,都是平放的設計。不過,因為這款飛龍機殼只支援ITX尺寸規格的主機板,所以外型尺寸也比較小一些,但仍保留了2組PCI擴充卡空間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可以自行加裝顯示卡或是其它擴充卡。
按這裡檢視圖片
卸下側板後可以看到,機身前方的I/O埠電路板是直接安裝在側板上面。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兩邊側板卸下後便能看到機殼內部空間可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則主機板、核心零組件以及電源供應器的安裝空間。右側的部分則是硬碟和5.25吋擴充裝置的安裝位置。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不過,這款機殼雖然從內部可以看到一個5.25吋的擴充空間,但因為前方面板並沒有光碟機開孔的設計,所以這個空間基本上是沒辦法安裝光碟機。不過可以透過選購的擴充套件來安裝硬碟或是其它裝置。
按這裡檢視圖片
散熱設計上,除了剛剛在上側看到的兩個12公分風扇安裝空間之外,卸下前面板後可以看到機殼標準配備所內建的一個12公分風扇來導入冷空氣,並直接吹向硬碟,再由後方12公分風扇排出廢熱。若是有需要加強的散熱的話,使用者也能夠自行在前方加裝一個12公風扇或是替換成一個20公分規格的大風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硬碟安裝的部分,這款機殼內也已經有先設置了五個硬碟快拆架。
按這裡檢視圖片
3.5吋硬碟的安裝基本上只要將快拆架兩側的卡榫放入硬碟的固定螺絲孔即可,若是2.5吋硬碟的話,則需要用四顆螺絲從底下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上硬碟之後再放入硬碟架上的滑軌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電源供應器的位置上除了在四個角落有加裝了避震墊之外,底下還有加入了一片可拆卸式的防塵濾網,讓使用者可以比較方便清理。
按這裡檢視圖片
因為內部空間的限制,所以安裝電源供應器時並不能從側邊直接放入,需要先拆下面板,並將面板固定在電源供應器之後再放入機殼內。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個機殼在電源供應器位置的兩側,其實有特別留了一點空間,並留有兩個孔洞讓使用者可以比較方便來整線或是藏線之用。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裝線的時候,這個空間的確實讓整線變得比較容易一點,也方便藏線。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飛龍有個蠻特別的設計,在上面的硬碟架是可拆卸的設計,目的是讓有需要安裝顯示卡的使用者有足夠的空間深度。
按這裡檢視圖片
卸下硬碟架並實際裝上NVIDIA的GeForce GTX780公版顯示卡之後,空間還是很充裕。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蓋上側板之前建議是先將前置I/O埠的線材都裝好再蓋上。而從這一面也能看到,電源供應器旁的空間則是主要的藏線位置。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上顯示卡後的內部空間狀況。
按這裡檢視圖片
若是不裝顯示卡的話,整個內部空間似乎比較清爽一點。而且從這個圖上也可以看到,機殼的高度還很充裕,所以要裝設塔型的處理器散熱器應該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這款飛龍機殼後,由於內部空間充裕,並且也有特別設計了藏線的位置,所以實際安裝起來算是相當輕鬆,少去很多整線的時間,算是相當好裝的一款機殼。不過,前置I/O埠的位置因為是設計在機殼的側邊,這樣一來機殼在擺放的時候,有I/O埠的那一邊就沒辦法靠著牆放,多少還是限制了一些空間擺設。另外,就是機殼內雖然有著5.25吋的空間,但因為面板設計的關係,其實是沒辦法另外安裝光碟機,所以要是一開始就直接設計成安裝硬碟的空間或是直接在配件內裡面提供轉接套件,應該可以讓機殼的空間更充分地被利用。
CoolerMaster這款Elite 130其實在去年的Cpmputex就有亮過相,所以這次也特別借來實際裝機測試一下。而從機殼的外盒包裝也可以大概了解到這款Elite 130是屬於比較長形的小型機殼。
按這裡檢視圖片外盒的側邊一樣有標示了這款機殼的重點規格。其中主機板的支援則是只能安裝Mini-ITX尺寸規格,且內部空間提供了1組5.25吋、最多3個3.5吋硬碟或最多4個2.5吋硬碟的安裝空間。另外,因為這款機殼外型長度較長,所以若是有顯示卡安裝需求的話,約可支援到34公分長的顯示卡。
按這裡檢視圖片
打開外箱後便能看到機殼兩側用了保麗龍來做避震包裝。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主要是採用了鋼板以及塑料材質製成。其面板的部分,兩側是採用了塑料材質,中間則是搭配了一個可拆卸式的網狀金屬板,也是機殼主要的進風口。至於機架以及一體式的外殼部分,主要都是以鋼材為主的設計,而且在外殼兩側以及上方的位置上,都有設計了散熱孔洞來強化機殼的散熱效果。而配色方面,目前只有推出黑色的版本。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的前置I/O埠主要是設置在前面板的兩側,左側的位置上則是設置了兩組USB3.0和3.5mm的耳機和麥克風音源孔。
按這裡檢視圖片
面板右側則是電源開關、重開機按鍵以及一組USB2.02的傳輸埠。
按這裡檢視圖片
前面板的網狀金屬板是可拆卸的設計,拿起來之後就可看到機殼標準搭配的一個12公分散熱風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機身後側可以看到這款機殼是上置式電源的設計,主機板位置則是在電源供應器的下方,並且也是平放的設計。不過因為電源供應器在上面的關係,所以最多只能夠安裝高度65公分以內CPU散熱器。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身背後右側的位置上也有設置了兩組PCI擴充的空間,讓使用者可以安裝顯示卡或是其它功能擴充卡。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卸下外殼的時候,只要轉開機殼上的固定螺絲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剛開始看到機殼內部空間的狀況時,第一個感覺就是裡面的線材有點小亂。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其實並沒有在後方加入散熱風扇,而是在側邊設置了8公分規格的風扇。這個風扇一樣也是進風的設計,直接吹主機板再讓廢熱從後方或是側邊孔洞排出。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其實並沒有在後方加入散熱風扇,而是在側邊設置了8公分規格的風扇。這個風扇一樣也是進風的設計,直接吹主機板再讓廢熱從後方或是側邊孔洞排出。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能夠安裝硬碟的空間一共有三個地方,第一個是在機殼前方的底部,已經設計了固定硬碟的孔洞,可支援一個2.5吋或是3.5吋的硬碟安裝。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安裝硬碟的時候先將配件內提供的硬碟專用螺絲和避震軟墊鎖上。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再將硬碟放到安裝位置上卡住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3.5吋的硬碟也是一樣的安裝方式。
按這裡檢視圖片
第二個安裝硬碟的位置則是在機殼另一側設置的安裝板,可支援一個2.5吋或3.5吋硬碟。實際安裝硬碟的時候一樣也是先鎖上螺絲和避震墊在卡在安裝板上的固定孔洞。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最後一個安裝硬碟的位置,則是機身上的5.25吋裝置空間。在支架鐵板上已經預留了硬碟安裝孔洞,若是沒有光碟機安裝需求的話,便能用來安裝兩個2.5吋或是一個3.5吋硬碟。
按這裡檢視圖片
若是要安裝兩個2.5吋硬碟的話,則只要先各自在兩個硬碟鎖上半邊的避震墊和螺絲,當放入鐵板的固定孔洞後,再從側邊鎖上兩顆螺絲來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若要安裝3.5吋硬碟的話,則一樣是在硬碟的底部鎖上螺絲和避震墊再放入固定的孔洞。
按這裡檢視圖片
因為這款機殼的體積較小,又加上是上置式電源的設計,所以建議可以先安裝主機板之後,再裝電源供應器會比較方便一點。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裝電源供應器的話,則要先卸下面板,並將之固定在電源供應器上面再放入機殼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電源供應器風扇是往上吹,可從機殼上方的孔洞排出廢熱。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的深度度很夠,即使裝上高階長卡後,空間還算是充裕。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另一側來看,其實可以發現因為這款機殼並不好整線,要想整得好看的話,似乎得花上不少功夫。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CoolerMaster推出的這款小型機殼外型上稍嫌低調一點,若是能夠推出其它色系的版本,或許會比較亮眼一些。而安裝設計上,基本上各項零組件的安裝都很容易,而且在5.25吋裝置空間上也特別加入了硬碟安裝設計,讓不需要光碟機的使用者,也能夠充分利用到這個空間,並且也能夠安裝外型規格較長的顯示卡,整體支援度都很不錯。只不過,因為空間設計的關係,機殼內其實沒有太多可以藏線的位置,所以要想把連接線整得乾乾淨淨,那就得要多花點耐心來走線囉!
迎廣這次借來的小機殼則是H-Frame系列裡面的迷你版本-H-Frame mini機殼,是一款專為Mini-ITX主機板設計的機殼產品。這款迷你版H-Frame一共有推出綠灰、藍灰以及紅灰三種配色,而這次借來的機殼便是其中綠灰配色。
按這裡檢視圖片打開外盒後便可以看到機殼主體以及隨附的配件。
按這裡檢視圖片
配件裡面的東西其實不多,主要包含了一本說明書、整線環、六角螺絲帽以及固定螺絲包。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這款機殼的包裝內還有多附上一片強化玻璃材質的側板,讓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更換。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迷你版的H-Frame機殼在外型設計上,跟一般版的H-Frame系列一樣是採用片狀的鋁合金板所組成,且亦是半鏤空的設計。不過,比較不一樣的一點,就是這款迷你版機殼上則有搭載了一個180瓦規格的銅牌電源供應器。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殼前方面膽上則有設置了前置I/O埠,提供了兩組USB3.0、3.5mm的耳機和麥克風音源孔,以及電源按鍵、重開機按鍵和硬碟運作指示燈號。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上面的有加入了一片網狀的鐵網,應該為了要隔絕體積稍大的異物吧!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機殼的後方主要是主機板的I/O背板和電源接頭,並且也有設置了一個low Profile規格的擴充卡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兩邊的側板都是用四個六角螺絲固定,所以拆卸的時候就得用配件內提供的螺絲帽來拆卸,而且直接用手就可以轉開螺絲。
按這裡檢視圖片
打開左側的側板後就可以看到主機板的安裝位置以及電源和裝置的連結線材。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內建的電源供應器型號為IP-AD180-2,可提供180瓦的電源輸出,並具備銅牌等級的80PLUS認證。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主機板的安裝也跟一般機殼一樣,拿起線材後再鎖上四個角落的螺絲就可以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至於硬碟和光碟機的安裝位置則是設計在機身的另一側,打開右邊的側板後就可以看到兩個2.5吋和一個光碟機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因為空間限制,只能夠安裝薄型的光碟機。
按這裡檢視圖片
硬碟與光碟機所需要的電源和傳輸線材在出廠的時候,則都已經將線材整理好,所以使用者在安裝的時,基本上只要鎖上螺絲插上接頭固定即可,省去不少整線的麻煩,算是個蠻方便的安裝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組裝後的模樣,其實線材應該可以在整理得整齊一點。
按這裡檢視圖片
有一點比較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再組裝的過程中,由於小編用來裝機的主機板SATA埠位置關係,再加上機殼內有一條SATA線材較短一點,沒有辦法接上SATA傳輸埠。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更換透明玻璃側板的模樣。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玻璃側板底下則有標示了強化玻璃的字樣。
按這裡檢視圖片
整體看起來,個人覺得還是裝上金屬側板比較好看一點。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一開始看到這款迷你版的H-Frame機殼,第一個念頭就是線材應該很難整理吧!不過在實際裝機之後,其實可以發現裡面大部分的線材再出廠的時候就已經先固定好,所以在安裝硬體時,也就只要所幾個螺絲就可以安裝完成,比想像中好裝很多。而且機殼的外型算是這幾款裡面最輕巧的一款,要是以體積外型為優先考量的話,這款H-Frame確實還不錯。只是有個需要留意的一點,就是這款機殼內建的電源供應器,算是特殊規格,雖然說是有具備了80Plus的認證,但要是哪一天突然壞掉的話,要找到替代品可能就比較麻煩一點囉!
聯力Lian Li MiniQ系列PC-Q30機殼 |
這次跟聯力借來的機殼,則是一款mini-ITX主機板專屬的PC-Q30小機殼。從外箱的狀況也可以大概知道,這款機殼已經流浪過許多地方,所以就不開箱介紹配件,直接來看機殼主體吧!
按這裡檢視圖片要是網友們對聯力有點研究的話,應該還記得幾年前曾經推出了一款杜拜機殼,也算是讓大家見識到機殼的外型不只是方方正正的設計。而這次的借來的PC-Q30雖然說外觀設計沒有杜拜機殼那麼誇裝,但跟一般仍有加入了一些曲面的設計,有別於一般機殼方正的外型。而這款機殼所使用的材質,同樣維持了聯力一貫主打的鋁鎂合金打造。並且在前面板上也採用了一片透明壓克力板,讓使用者可以直接看到機殼裡面零組件的運作狀況。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前面板上並沒有設置太多的I/O埠,只有加上一個電源開關的按鍵。
按這裡檢視圖片
至於其它的前置I/O埠則是設計在機身左側右下角的位置。
按這裡檢視圖片
I/O埠主要是提供了兩組USB3.0傳輸埠和3.5mm的耳機麥克風音源孔。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身左右兩側面板上都有加入了網狀的散熱孔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主機板的I/O背板位置和兩組PCI擴充卡的安裝空間則都是設計在機身的上方,並且有留有網狀孔洞來加強散熱。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後放則是設置了一個14公分的散熱風扇,用來將機殼內的廢熱排出。而底下則是電源供應器的安裝位置。不過,這款機殼只能夠安裝比較小尺寸的SFX電源供應器,所以選擇上就比較少一點。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開始安裝各項硬體之前,則必須要先從兩側面板卸下四個螺絲,才能夠拿起前面板。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的內部空間設計主要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則是主機板以及擴充卡的安裝位置,下半部則是硬碟和電源供應器的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在硬碟支援方面,只能夠安裝2.5吋規格的硬碟,空間最多可以裝到四個。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安裝的時候,則先要將硬碟架的固定螺絲轉開,再拿出架子到外面安裝硬碟,接著再放回去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主機板的空間也只能夠支援Mini-ATA規格的主機板,並且在左側也有留了一些空間,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可以安裝顯示卡或是功能擴充卡,最長可支援至20公分的擴充卡。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電源供應器的安裝位置上也有加了兩條避震墊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因為這次試裝的時候,沒有另外來SFX規格的電源供應器,所以整線的部分就不多說,只能先裝上主機板和擴充卡讓大家做個參考囉!還請網友們見諒。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雖然說這次沒有搭配電源供應器一起安裝,但從其它硬體的安裝設計來看,其實也可以大概了解這款機殼其實算是蠻容易安裝,只不過在硬碟的空間的設計上,若是能夠加上快拆裝置的話,應該會更方便安裝。另外,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這款機殼因為空間的限制,所以僅能夠搭配SFX規格的電源供應器使用,算是比較麻煩的一點。
銀欣SilverStone SUGO系列SG10機殼 |
在銀欣的各個機殼產品線中,SUGO系列主要是針對mini-ITX或是Micro-ATX規格主機板所設計的機殼。而這次借來試裝的機殼,則是這個系列中的SG10。
按這裡檢視圖片外盒的側邊有標示了這款機殼的主要重點規格表,給大家做個參考。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SG10目前也只有推出黑色版本,其機身材質主要是以鋼板為主,病而前面板的部分,則有加上了髮絲紋處理的鋁質金屬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面板上則是有加入了一些像是電源開關、重開機案件、兩組USB3.0以及耳機和麥克風的3.5mm音源孔之類的前置I/O埠。其中電源和重開機按鍵的表面則有加上了一些金屬紋路,也增添了一些質感。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前面的網狀金屬面板是可直接拆卸,讓使用者可以比較方便地清理積塵。然而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這款機殼的電源供應器位置是設計在機身前方,所以前面板的這個進風口,則是作為電源供應器散熱的進風處。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前面板的光碟位置設計便可以瞭解,這款機殼只能夠安裝吸入式的光碟機。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機身左側板上可以看到上下半部都有網狀的通風口設計,上半部右邊的通風口,主要是電源供應器的排風處。下半部的通風口則是針對顯示卡散熱而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顯示卡位置的散熱處也有採用快拆面板的設計,方便清理積塵。另外,在卸下面板之後也可以看到,在這個通風處已經有內建了一個12公分的散熱風扇,並且在旁邊還留有兩個8公分風扇的安裝位置,若是硬體零件有比較大的散熱需求,則可以自行選配風扇加裝。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一般機殼的上側風扇多半都是排風的設計,不過這款SG10比較特別一點,則是將機身上方的風扇改為進風設計,並內建了一個18公分規格的風扇來強化散熱效果。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上方的進風處依樣也是加入了快拆濾網的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積塵。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上方的風扇將冷空氣吹向主機板上的零組件之後,接著便是由後方的12公分風扇將廢熱排出。另外,因為這款機殼可支援到Micro-ATX尺寸規格的主機板,所以在PCI擴充槽的設計則是提供了4組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雖然是前置電源的設計,不過接電的位置還是設計在機身的後方,再由機殼裡面的延長電源線接到前方的電源供應器上。
按這裡檢視圖片
另外,在機身後方也有特別設計了一個風扇轉速控制開關,可以依照零組件運作狀況自行調整轉速高低。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拆卸外殼的時候,除了要先卸下機身後面的固定螺絲之外,在側邊上面還有一個螺絲需要先卸下。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的外殼並不是全部相連,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中顯示卡區域的外殼則是獨立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顯示卡區域的外殼則需要在卸下兩顆固定螺絲才可以拆卸。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從這一面來看機殼內部空間的時候,其實可以發現到除了右側裝電源供應器的位置之外,這款機殼基本並沒有太多支架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殼上方則是藏了一個光碟機的安裝空間,不過只能夠安裝薄型的吸入式光碟機。
按這裡檢視圖片
翻到另一側來看,右邊的空間則是硬碟的安裝位置,可支援兩個3.5吋硬碟和4個2.5吋硬碟安裝。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左下角的地方也有預留了一個8公分的風扇安裝位置,讓有需要的使用者自行加裝。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安裝3.5吋硬碟的時候,需先將這個橫桿卸下。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將螺絲穿過固定孔洞,從背後鎖上4個螺絲來固定硬碟。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掛載硬碟後的樣子。
按這裡檢視圖片
而2.5吋硬碟的安裝,一樣也是要先卸下用來固定兩側的支架。
按這裡檢視圖片
將支架固定在硬碟的兩側後,接著再鎖回機殼上即可。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裝上硬碟的樣子。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電源供應器安裝部分則是有方向性的限制,電源供應器風扇的位置則是朝著前方面板方向,出風口的位置則是在機身的左側。方向調整好之後,接著就鎖上四個螺絲就可以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電源供應器固定好之後,就能將機殼裡面設置的電源延長線先接上。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再裝上主機板和顯示卡後,可以看到裡面的空間還蠻充裕,顯示卡後方還有些空間,能夠支援外型更長一點的顯示卡。
按這裡檢視圖片
至於整線的話,大部分的線材都可以藏在電源供應器的另一邊。但要是使用者裝設的電源供應器外型較長,就會稍微壓縮到一些藏線的空間,若是底下還要再裝個風扇的話,那就會變得更難藏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最後要裝上外殼的時候,因為這次用的電源供應器的電源接頭方向,剛好會讓延長線卡到側邊的風扇,必須得硬壓線材才能夠蓋上,算是比較需要改善的地方。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銀欣這款SG10的內部空間算是很充裕,要裝兩張高階顯示卡應該也是不成問題,對於有較多硬體裝設需求的使用者,應該也很夠用。可是有幾個地方比較可惜一點,第一個就是在光碟機支援上,雖然說用吸入式的光碟機看起來是比較有質感,但這類光碟機價格通常比較高一點,而且對於沒有光碟機需求的人來說,這樣的空間也有點浪費,若是改為硬碟的安裝空間或許會更好利用。另外一點,就是電源供應器位置的設計上,因為每款電源供應器的電源接頭方向都不一樣,但要是遇到像這次小編這次使用的電源供應器一樣,那真的就很麻煩,所以延長線材的設計、電源供應器安裝位置以及風扇的配置可能都要多加考慮。
這款UrbanSD1是曜越近來針對Micro-ATX或是Mini-ITX主機板需求所設計的小型機殼。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這款機殼裡面隨附的配件中,則有提供了一個替換面板,左側空間則可以裝載一個14公分的散熱風扇或是掛載一個水冷排,而右側的空間則是可以裝上一個2.5吋的硬碟。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接著來看機殼的外型設計吧!曜越這款UrbanSD1也是屬於比較長形的外性設計,其機身材質主要是採用了鍍鋅鋼板組成,而前面板的部分則是採用了塑料材質再加上髮絲紋的鋁質金屬所組成。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上的前置I/O埠是設置在前面板的下方,其中除了基本的電源開關和重開機按鍵之外,還有提供了兩組USB3.0傳輸埠以及耳機和麥克風的3.5mm音源孔。
按這裡檢視圖片
前面板是掀蓋式的設計,打開之後就可以看到兩組5.25吋和一組3.5吋裝置的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5.25吋裝置的檔板是卡榫的設計,用手指輕壓就可以卸下。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身兩側的下方則都有加入了散熱孔洞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上方一樣也有加入開孔的設計來增加散熱效果。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後方來看,這款機殼是採用的是上置式電源的設計,並搭載了兩個六公分的風扇來將廢熱倒出機殼之外。至於PCI擴充卡的空間則是提供了4組。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一般機殼拆裝時,通常都是先拆卸兩邊的側板,再一一將各個零組件固定到機殼上面。不過曜越這款機殼比較特別的一點,就是採用了模組化的機架設計。大部分的零組件的安裝架都是可拆卸式的設計,讓使用者可以將安裝架拿出機殼來固定各項零組件。而當使用者卸下後方的固定螺絲之後,就可以先將主機板機架模組抽出。
按這裡檢視圖片
拿出主機板的模組之後,就可以先將主機板和顯示卡之類的零組件固定起來。
按這裡檢視圖片
掀開上蓋後,前半部的安裝架模組則是包含了兩組2.5吋硬碟、兩組5.25吋裝置和一組3.5吋裝置的安裝空間。至於後方的模組架則是用來安裝電源供應器。
按這裡檢視圖片
轉開兩顆固定螺絲之後,就可以卸下前方的模組架。
按這裡檢視圖片
模組架拿起來就可以看到兩組5.25吋裝置的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3.5吋裝置的空間則是設計在安裝架的側邊,並採用直立式的安裝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款機殼的2.5吋硬碟安裝則有提供了一組快拆工具。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安裝的時候,先將快拆工具裝到硬碟側邊上,並把硬碟另一邊固定孔洞對到安裝架之後,接著將快拆工具夠到硬碟架的安裝孔就可以完成固定。
按這裡檢視圖片
若是使用者沒有光碟機安裝需求,又想要加強散熱效果的話,則可以將前方的模組架換成配件內另一組安裝模組架。
按這裡檢視圖片
拿起前方模組架後,就可以看到機身底下有設計了一個可以安裝兩個3.5吋硬碟的安裝空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轉開硬碟架前面的固定螺絲之後就可以拿起架子。
按這裡檢視圖片
3.5吋硬碟的固定方法則是從硬碟的背後鎖上螺絲。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3.5吋的硬碟架旁邊則可以看到機身內也有加入了一個9公分規格的散熱風扇,用來將冷空氣吸入機殼內來加強散熱。
按這裡檢視圖片
風扇的前面也有加上一片集塵濾網,並且可直接從機殼下方抽出來清洗。
按這裡檢視圖片
至於電源供應器的安裝模組,則需要先卸下六顆螺絲才可以拿起。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安裝的時候,電源供應器的風扇可朝著上方,以方便從機殼的開孔吸入冷空氣。
按這裡檢視圖片
當所以模組架都裝好零組件之後,接著就可以準備一個一個再裝回去機殼內囉!
按這裡檢視圖片
建議裝回去的順序可以先裝3.5吋的硬碟架和主機板模組架會比較好整理前置I/O埠的線材。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放回電源供應器之前,因為會擋到主機板的空間,所以建議先將線材接好之後再放回去。
按這裡檢視圖片
當線材都整理好之後,再將前方的安裝模組架擺回並接上電源線和傳輸線,安裝步驟就差不多完成了。
按這裡檢視圖片
最後再放回上蓋並鎖上固定螺絲,那就算是大功告成囉!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機感想
曜越這次推出的UrbanSD1機殼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各個零組件幾乎都採用了模組化的安裝設計,所以再架設零組件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受到機殼空間的限制而不好上手。不過,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模組化設計,安裝過程必須得拆裝許多螺絲以及支架,對於零組件較少的使用者來說,其實會稍微多了一些安裝步驟,建議還是有較多零組件安裝需求的使用者會比較適合一點。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這麼耐心地看完這篇相當長的介紹文,所以也特別準備了一咖這次有介紹到到的紅色款Areocool DS系列機殼要來讓大家抽獎囉!
按這裡檢視圖片1. 活動辦法:只要回應內容與文章相關都可以抽獎喔
2. 回文時間:即日起到2014/02/17 23:59為止
3. 抽獎獎品:Areocool DS系列機殼紅色款x1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