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氣爆,台灣風險分析學會今天表示,政府沒有學到教訓,侷限於工程技術迷思,仍停留在威權強調行政效率思維,缺乏風險治理概念。
台灣風險分析學會暨國際風險分析學會台灣分會將於8月20日到22日在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舉辦亞洲首次風險分析研討會,針對核能管理溝通、空氣汙染、天然災害風險分析、化學品管理等議題進行國內外交流與討論。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今天在會前記者會上表示,民眾有權知道、參與、溝通、表達,不過資訊不透明、缺乏近用權,民眾處於無知、未知的狀態,若能翻轉,便能促進社會學習,近而達到社會參與,才能形成民主國家的制度。
台灣風險分析學會會長詹長權說,每次事故發生,行政首長一定會說「追究責任」、「加強檢查」,用以安民心,但是檢查員能力足夠嗎?知道要檢查什麼嗎?檢查結果符合規範,能確保安全嗎?
台灣地震多,詹長權說,日本阪神大地震後,台灣是否從日本學習到,都會型的天然氣網路從供應端到家戶端的自動斷電系統是否已建立,管線材質是什麼?應多久更換一次?應換而不換只是片面檢查就是安全嗎?這是「工程技術迷思」。
台大公共衛生學系和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說,先進國家石化管線不能進入市區,國內卻忽視危險性及嚴重度。此外,石化管線非在每個縣市,但天然氣輸送管線更多,資訊不透明問題發生更缺解決機制。
吳焜裕指出,天然氣事業法主管機關是能源局,立法後不是擱置一旁,主管機關應盡到管理及監督責任,在天然氣公司內員工是否取得相關執照,民眾通報時,瓦斯公司人員是否具有專業倫理及風險治理觀念。
周桂田指出,從最近一連串事件中,看到不僅國家,即便是整個社會都對風險低估,學者提醒國家應該要有一套以風險治理為主的新思維。
台灣風險分析學會建議,應從不幸中學習教訓,台灣已非早期威權時代,不是一昧強調行政效率,面對危機時應有風險治理思維,並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及風險分析小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